在今年“自然和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三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有戲”戲曲直播在陌陌直播間上演。北京京劇院、中國評劇院、北方昆曲劇院三家院團院長、藝術家化身“網絡主播”,和網友揭秘戲曲的一笑一顰、唱念做打、台前幕后。 戲曲院團院長、名家化身“主播”探秘台前幕后 京胡、月琴、板鼓時隱時現的演奏聲,吊嗓子或高亢或婉轉的唱腔聲……6月11日上午的北京京劇院,北京京劇院著名花臉演員富博洋,帶領手機前的近萬網友探訪北京京劇院。陳列室裡,照片、戲服、道具等文物,展現著歷代名家的風採和百年京劇的發展歷程﹔小劇場裡,樂手、演員用心彩排,詮釋著藝術家“戲比天大”的敬業精神﹔練功房裡,汗水浸透的戲服和磨得發亮亮的壓腿杆,訴說著藝術家“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藝術追求。 用富博洋的話說,這是疫情之后北京京劇院第一次“對外演出”,“雖然受到疫情影響沒辦法在劇場裡為觀眾演出,但大家一直在刻苦練功”。同時,這也是很多手機前的年輕網友、戲迷票友,第一次“走進”劇院的后台,通過直播了解京劇和演員背后的故事。網友說,“看戲不是第一次,但通過直播看看藝術家排練,聽藝術家講后台的故事,還真是第一次。” 在直播中,好奇的網友不時提出各種問題,“髯口是用什麼材料做的?”“練功房需不需要提前預約?”“一出戲要排練多少次?“”花臉演員的眼睛又靈又亮,是怎麼練出來的?“富博洋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網友科普京劇知識。“相信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網友了解京劇、喜歡京劇”。 6月11日下午,在中國京劇院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徐孟珂老師,帶領手機前的網友走進中國評劇院。他和中國評劇院院長侯紅女士親自客串“主播”,帶網友們探秘藝術家和青年學員授課排練的現場,演員化妝的現場,展現評劇非遺藝術的傳承,“戲曲+直播縮短了觀眾和演員之間的距離,非常接地氣,大家有情感上的融合,是推廣傳統戲劇的新形式”。 侯院長介紹,“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趙麗蓉先生,曾用當時最流行的方式帶火了評劇,現在我們也希望能用互聯網直播這種當下最流行的方式,推廣普及評劇藝術。” 無論在線下還是在直播間,評劇藝術都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直播中,侯紅院長來到排練廳,請演員為網友表演《花為媒》《秦香蓮》片段。一位來自河北唐山的網友在直播間通過彈幕感慨,“小時候經常聽爺爺奶奶唱評劇,他們喜歡新鳳霞,小白玉霜,趙麗蓉是很多家鄉人的偶像,沒想到能在中國評劇院看到后台演員排練的場景。” 當天,北方昆曲劇院還發布了精心拍攝制作的“網戲電影”《 望江亭中秋切鲙》。結合戲中的片段,院長楊鳳一、主演邵天帥等藝術家講述了這步劇裡的各類行當、化妝造型技巧、劇中人物的性格表現方式等,帶網友們細細品味了整部作品。 在院長楊鳳一看來,在疫情期間,網絡直播給大家提供了近距離走進劇院,走近昆曲的機會。“不管是直播還是網戲,都是北方昆曲劇院順應新時代發展的舉措。” 在場的北京文旅局二級巡視員馬文表示,劇院的網絡直播應該常態化、市場化,線上聚人氣,線下看大戲,“網友朋友們都知道,現在直播帶貨非常火,我們也希望能夠‘網絡帶戲’,讓我們的演員成為‘網紅’,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非遺文化。” 直播助力“活”起來的非遺“火”起來 今年來,“非遺熱”、“戲曲熱”逐漸流行,越來越多的年輕網友關注並喜歡上非遺文化和傳統藝術。作為擁有億級年輕用戶的陌陌,也致力於通過直播技術推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匯聚了眾多傳統民樂、戲曲、曲藝等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 “非遺有戲”系列直播吸引了近40萬人次的網友在線觀看。網友們在后疫情期間通過手機“走進”劇院,打破時空限制和藝術家即時互動。在直播平台上,非遺戲曲証明了日久彌新的生命力,唱出了一台創新與傳承的大戲。 2017年至今,口技、核雕、北京兔兒爺、福建南音、陝西秦腔、山東呂劇、新疆木卡姆、皮影戲、京韻大鼓、馬頭琴、徽州民歌、川劇變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接連登上陌陌直播間的網絡舞台,為網友獻上自己的拿手絕活,也讓更多年輕人通過直播了解並喜歡上了傳統文化。 隨著網絡直播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不斷擴大,互聯網把越來越多年輕觀眾吸引到直播間,傳統文化實現了與年輕一代們的深度連結,讓更多年輕人理解並弘揚傳統文化,也讓傳統文化不斷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