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篮协归化政策疑云:工资界定、外援身份引争议。

来源:24直播网

近日,中国篮球协会正式启动了归化球员的议题,并已向各球队及地方体育局下发了关于入籍球员的管理办法通知。这一政策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讨论中,不少人指出了归化政策存在的诸多漏洞。归化球员究竟应被视为外援还是国内球员,这一问题成为了热议的焦点。归化球员的政策实施中,虽然提出了归化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却没有明确规定在CBA联赛中归化球员的身份界定。

这便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按照双国籍不被承认的规定,一旦球员归化成为中国籍,他们理论上将被视为国内球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待遇和权益与真正的国内球员完全相同。比如,CBA的顶薪球员可获得的工资上限为600万。对于一些归化球员来说,如果他们以国内球员身份获得的薪水远低于以外援身份的薪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们不仅要放弃原有的国籍,还要面临经济上的不利。这样的情况下,很少有球员会愿意成为归化球员。

因此,篮协在归化程序上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们需要明确归化球员的身份定位、待遇问题等细节,而不是将所有问题都推给俱乐部。如果归化球员不算作内援,那么俱乐部可能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进行归化工作。而如果归化后的工资按照内援顶薪来算,但实际待遇却远达不到这个标准,那么也很难吸引到高质量的归化球员。

尽管篮协已经发布了归化事宜的相关通知,但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很少有球队会主动尝试这一新的尝试。这可能是因为篮协高层在制定相关规则时仍感到迷茫,没有为俱乐部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在现有的情况下,有实力的球队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实力,他们没有理由为篮协的计划买单。

对于归化球员的问题,篮协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明确相关细则。包括归化球员在CBA联赛中的身份定位、工资待遇等问题都需要明确规定。如果篮协自己都不重视这个问题,只是指望俱乐部来解决问题,那么归化程序恐怕在未来一两年内都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总的来说,归化球员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篮协、俱乐部、球员等多方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当所有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才能实现这一政策的真正价值。

相关标签